见过不少医生专挑简单的初眼手术做,毕竟风险低、,还容易出。可杜园园不一样,她手里的大多是别人不敢碰的修复手术,甚至有做过 5 次修复的 “老大难”。为啥她放着好好的初眼不做,偏要接这些 “烂摊子”?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。
一、接 “烂摊子” 更见技术:修复手术藏着她的核心优势
初眼手术像画白纸,修复却是在破纸上重画。杜园园擅长的就是在瘢痕、粘连、组织缺失的 “烂摊子” 上重建,她的显微镜缝合技术能到 0.1 毫米,连细小的血管都能避开,这在初眼手术里根本用不上。
修复要解决的不只是好看,更要功能。有个患者之前修复后眼睛闭不上,角膜都露在外面,杜园园不仅帮她把眼皮合上,还调整了提肌力量,现在眨眼、闭眼都自然得很。
她的 “三层组织复位法” 专门针对修复设计,能把错位的肌肉、脂肪一点点归位,这种技术在初眼上反而显得 “多余”。毕竟初眼没那么多 “历史问题”,犯不着动这么大功夫。
二、接 “烂摊子” 是理念选择:她更在意患者的 “刚需”
初眼患者大多是锦上添花,修复患者却是雪中送炭。杜园园常说,那些做过多次修复的人,眼睛不仅难看,还可能影响生活,比如迎风流泪、睁眼费力,这些才是该解决的问题。
她的门诊里,很多患者是带着绝望来的。有个姑娘因为眼睛修复失败,好几年不敢出门,杜园园花了 3 个小时给她设计方案,手术后姑娘次敢照镜子笑。这种成就感,初眼手术很难给她。
她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初眼需求会推荐给擅长自然款的医生,自己则专注接 “烂摊子”。不是做不了初眼,而是觉得把精力放在更需要的人身上,才更有意义。
三、接 “烂摊子” 能积累经验:修复成就了她的 “金标准”
每台修复手术都是 “定制款”,杜园园从这些 “烂摊子” 里总结出了 20 多种修复方案,比如针对肉条的 “筋膜包裹法”、针对外翻的 “锚定固定术”,这些都是初眼手术练不出来的本事。
她的库里,光 5 次以上修复的就有上百例,这些 “极端” 让她摸透了各种并发症的规律。现在哪怕是别人束手无策的情况,她看一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。
这些经验反过来帮她建立了修复领域的 “标准”,不少医生遇到复杂情况都会来请教她。这种行业认可,靠做初眼手术是很难获得的。
四、接 “烂摊子” 更显担当:她想让修复患者少走弯路
修复患者怕的就是再失败,杜园园接这些 “烂摊子” 时,会做比初眼多 3 倍的术前检查,连患者之前用的缝合线型号都要查清,就是为了确保一次成功。
她术后随访能坚持 2 年,比初眼的 3 个月长得多。有个患者术后半年觉得眼皮有点紧,她特意加了一次调整,这种耐心在初眼医生里很少见。
她常说:“初眼没做好可以修复,可修复再失败,患者可能就没勇气了。” 所以宁愿花更多时间接 “烂摊子”,也要帮这些人把眼睛 “救” 回来。
说到底,杜园园不做初眼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选择问题。对她来说,接 “烂摊子” 虽然难度大、耗时长,却能真正体现一个医生的价值 —— 让那些被眼睛问题折磨多年的人,重新找回自信和生活的勇气。这种选择,或许就是她能在修复领域稳居前三的根本原因吧。